提及beat365网站平台的特色专业,“水产养殖”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号。自1988年水产养殖专业成立以来,一批批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成为水产养殖领域的骨干,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二十多年的办学实践中,该专业先后成为教育部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中央财政重点建设专业和山东省特色专业;水产学院成为国家科技部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技术依托单位、日照市海洋生物工程研究中心建设依托单位。
数次超常规的跨越离不开背后那一串串耀眼数字——省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国家发明四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日照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日照市科技进步奖7项;主持省级以上课题12项,编写高职高专特色教材6本,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教科研论文100余篇;团队拥有全国职教先进个人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山东省优秀教师1人,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人,日照市劳动模范1人,日照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
别人做得到的,他们做到了;别人做不到的,他们也做到了。成功没有秘诀,靠的是持之以恒的拼搏,是水产学院二十多年办学的深厚积淀,是专家团队的同心协力、教学科研的强大支撑和解放思想的创新精神所铸成的合力。
专家带动团队
“水产学院有大专家”,这是水产学院被广为传颂的“特色” 。早在1999年,顾成柏率先在日照市涛雒附近海区进行海湾扇贝人工育苗研究,获得成功,打破了某些专家、教授关于该海区不适宜进行海湾扇贝人工育苗的论断。2001年,姚志刚进行大菱鲆全人工育苗研究,并取得成功,实现了日照市大菱鲆人工育苗界的突破,掀起了当地大菱鲆养殖的热潮。2005年,刘振华进行的半滑舌鳎生态人工育苗技术又获得成功,当年就新建半滑舌鳎养殖场10余家,创利润500余万元。
人们常常把初始条件下微小变化所能带动的整个系统的巨大连锁反应称之为蝴蝶效应。水产学院的团队建设正是这一效应的充分体现。专家们的钻研精神鼓舞着团队的奋进,专家们的社会声誉引来了行业的合作。
在专家群的带动下,专业教师均受聘担任水产管理科研部门及生产企业的技术顾问、生产厂长,累计创造直接经济效益2000余万元。同时,水产学院院长解相林教授经常带领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开展科技入户活动,为日照市养殖企业开展技术培训、疑难解答等服务,每年为水产企业及养殖户提供水质检测服务100余次,病害防治服务150余次,提供藻种30余户,新品种推广20余户,发放水产知识手册2000余份,连续5年参与由农业部主办、日照市海洋与渔业局承办的渔民转产转业培训,共计5800人次。这些辛勤的付出,进一步提升了师资队伍的教学研水平,扩大了学院的社会影响力。2009年,学院与日照市海洋与渔业局联合发文《关于在全市渔业系统开展校企合作构建渔业技术信息社会化服务平台活动的通知》,为水产养殖专业社会服务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蝴蝶扇动的翅膀仍在不断地发挥着影响力,改变着水产业发展的大气候。
技术带动合作
2009年,日照市任家台地区曾出现栉孔扇贝大面积死亡现象,得到这一消息后,水产学院迅速行动,顾成柏、张新明两位教师会同日照东港区渔业技术推广站赴任家台开展调研工作。由于出现的栉孔扇贝大面积死亡现象具有死亡率高、死亡速度快的特点,几位专家通过走访调研、实地考察、样品分析等,得出栉孔扇贝死亡的可能因素主要有种质因素、海区水质状况影响、水温过高、扇贝分苗时机不当、扇贝苗种繁育提前造成积温高性腺提前发育等。针对上述情况,专家们从扇贝种质选择、海区情况观察、分苗时间、高温天气预防等方面给出了科学的指导意见,为养殖户做好下一步的养殖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挽回了巨额经济损失。
这只是技术服务行业、服务企业的众多案例之一。多年来,水产专业教师利用先进的水产养殖技术为企业提供苗种培育等多种服务。依托科技优势不断进行新品种研发,进行科技示范与推广,引领地方水产行业发展趋势,取得了丰硕成果。而省内外许多企业也慕名而来,纷纷与学院洽谈合作。
无锡中顺就是这样一个例子。2010年5月,无锡中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吴芙蓉一行主动来水产学院洽谈校企合作事宜。双方经过协商达成校企深入合作协议,公司根据水产养殖技术专业教学计划安排企业课程,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从一年级学生开始将企业培训课程、培训项目、生产案例、行业发展前沿、企业文化、人文素质融入日常教学中,公司不定期派出企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销售人员到学校讲学,从二年级开始筛选部分学生到企业进行带薪顶岗,享受实习期待遇,表现优秀的大三学生上学期就可以录用为企业正式员工。据悉,公司将于5年内招收200多名员工,此次长期合作培养意向的达成必将对专业的实践教学、就业以及校企合作模式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教师带领学生在合作企业开展顶岗实习是开展实践教学的优良模式,但只有科技成果优先在合作企业转化,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企业得到了实惠,才能进一步调动企业合作的积极性,才能使其积极为人才培养提供必要的生产条件,从而在形成校企合作良好机制的同时,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在这方面,水产学院显然已步入成熟轨道,愈行愈深,愈行愈远。
创新带动发展
“创新”是困扰很多学院办学发展的一个难题,对水产学院也不例外。面对这一挑战,学院上下同心同德,潜心研究,在培养方向、实习管理、实训基地建设等各方面都取得了突破。2001年,水产学院第一个与企业合作定向培养班,98级22名同学全部被连云港市宇通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录用;2002年,在全院首次成立与行业、企业合作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2006年,率先实行学生顶岗实训工作经历证书制度;2010年,全院第一个与企业(日照水产研究所)建立深度融合的校外产学研合作基地。
近几年,水产养殖行业相对处于低谷状态,养殖专业学生就业难度空前加大。对此,水产学院积极着手,成立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经过多轮缜密分析与研究,提出了以水产养殖为依托,拓展饵料、渔药生产与销售领域就业的指导思路,有效推动了学院就业工作的整体发展。2009年9月,长岛九州海珍品有限公司、广东绿百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市理化分析中心青岛分中心、日照澳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先后来水产学院招聘,经过各方考核,共录用饵料、渔药生产与销售方向学生26名。同时,经过协商,水产学院与长岛九州海珍品有限公司、北京理化分析中心达成了进一步人才订单培养的合作意向,为就业工作的持续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实习管理方面,为了解决顶岗实习管理难的问题,在莱州通和育苗场,水产学院创新实习管理模式,实行实习学生按年纪分级分批次管理,大三的管理大二,大二的管理大一,形成了独特的实习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学生们在工作期间表现出的认真踏实和开拓创新意识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其中99级毕业生于明涛已在该厂担任技术总监,连续多年年创利润60万元以上。
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面,水产学院大胆创新,在2009年与兖州中华神彩七彩神仙鱼繁育场合作,建立了拥有国内大专院校中规模最大的七彩神仙鱼繁育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实训室的运行是在相关教师的指导下完全由学生操作完成的。迄今为止,已有40多名学生在此参加实训半年以上,其中近半数同学已具备担任观赏鱼场技术员的能力,毕业后可输送至国内中大型观赏鱼场担任技术骨干。在 2009中国(厦门)国际休闲渔业博览会上,学生们培养出的神仙鱼更是取得了七彩神仙鱼蓝鱼组和红鱼组两项一等奖的好成绩。如今,该实训室已累计生产七彩神仙鱼鱼苗3000尾以上,市场销售1000尾以上,初步实现了实训室的收支平衡。
创新永无止境,发展永无止境。水产学院正是在这样一步步的稳扎稳打中,取得了丰硕成果,铸造了自己的特色品牌,“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在学院“质量立校、人才强校、文化兴校”战略指引下,我们相信,水产学院将会再攀新高峰,再创新奇迹!(徐菁 孙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