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技术专业是beat365网站平台的“老牌”专业,也是学院的“王牌”专业。早在1988年建校伊始,依据日照沿海地区对水产养殖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状况开设此专业,二十多年来,水产养殖技术专业与学院同步发展,立足地方勤耕耘,彰显出旺盛的生命力。先后建设成为教育部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山东省特色专业、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中央财政重点建设专业;二十多年来,一批批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成为水产养殖行业的行家里手和技术骨干,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尤其是2008年成功创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以来,水产养殖技术专业作为学院三个央财支持的重点专业之一,加强课程建设,打造专业教学团队,改善实践教学条件,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日益增强,充分发挥了示范专业的引领辐射带动作用。
数字对比:办学实力显著提升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内涵建设的核心,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立项之初,水产养殖技术专业就明确了建设目标。水产学院院长、水产养殖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建设项目负责人解相林介绍说:“将水产养殖技术专业建成全国沿海水产行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水产养殖实用技术培训基地,形成水产养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例,建成全国高职院校同类专业中的示范专业是我们的建设目标。”经过三年艰苦卓绝的建设实践,水产养殖技术专业建设完成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训条件建设、社会服务、专业群建设5个分项目,27个子项目,239个验收要点,共利用资金1371.1万元,验收要点完成率100%,圆满达到预期目标。
从专业内涵建设指标来看,2008年水产养殖技术专业及其专业群拥有1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院级精品课程,到建设期满,不仅省级精品课程和院级精品课程分别上升为2门和3门,而且国家级精品课程实现零的突破——《海水贝类增养殖技术》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标志着课程建设的成熟。再从师资队伍来看, 2008年有专任教师16人,兼职教师10人,双师素质教师12人;建设期内,通过培养引进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专业教师顶岗锻炼、聘请兼职教师等方式,优化教师梯队,改善“双师”结构,提升“双师”素质,建成1个省级教学团队,本专业专任教师达18人,培养和引进专业带头人各1人,培养骨干教师8人,聘请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20人担任兼职教师,专兼教师比达1:1.1,“双师”素质教师达100%。三年来,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共投入695.11万元,新建2个一体化实训室和1个校内生产性实习基地,改造5个一体化实训室。同时,新建校外实习基地20家,开发了4个立体化实训项目,营造了实训室的职业氛围,满足了学生生产性实训及顶岗实习需求。课程建设精品化、师资队伍团队化、实训条件生产化,为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模式变革:创新成就人才
水产养殖技术专业针对东部沿渤海、黄海区域,广泛开展水产养殖行业企业调研,跟踪毕业生就业情况,确定培养面向水产养殖领域生产一线,掌握水产养殖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从事贝类、虾蟹和鱼类等水产生物培育、养殖、水环境控制、病害防治等岗位工作需要,具有实践能力强和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确立“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适应水产行业季节性强的生产特点,按照水产动物苗种繁育生产周期安排学期”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遵循职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学习领域的工作步骤,创新形成“学产周期同步、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取得良好效果,并获2009年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这一模式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突出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将课堂搬到育苗养殖场,围绕生产周期安排教学学期,设计教学进程,使教学学期与生产周期同步,在生产实际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教学设计“因时制宜”,具体在三个学年中,根据各种水产品类型的生产季节安排三个生产性教学学期;再将每一学年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和第三阶段安排学生在校内学习,按照职业岗位要求设计教学内容,突出实践性;中间的“生产性教学学期”安排学生在校外企业学习,依据企业生产任务和生产过程开展学习活动,突出职业性。
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融入职业道德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同时使校内实训、生产性实训与顶岗实习有机结合,学生的综合技能得到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未毕业就能上岗,消除了工作“磨合期”,大大提升了他们的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社会服务: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增强了社会服务能力。项目组充分发挥水产养殖技术专业优质教学资源,拓展合作空间,与政府部门、相关企业、同类院校开展全方位立体式的深度合作,凸显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
与政府部门合作,搭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平台。2009年3月,为充分发挥学院的人才和技术优势,日照市海洋与渔业局和beat365网站平台联合下发了《关于在全市渔业系统开展校企合作构建渔业技术信息社会化服务平台活动的通知》,这是学院与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开展的一项全新合作,也是政府对学院教学能力、科研水平的高度认可。学院迅即按照专业教师技术专长将全市划分为涛雒、秦楼、市直、岚山区、两城、开发区、莒县、五莲9个区域,责任到人,了解企业、渔民难题,建立帮扶对子进行技术服务,并提供病害防治、水质化验、藻种供应等社会服务项目。专业技术团队每年为水产企业及养殖户提供水质检测和病害防治服务500余人次,提供藻种30余户,新品种推广20余户,发放水产知识手册2300余份,渔民转产转业及科技入户培训2200余人次,引领当地水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与企业合作,进行科技示范与推广。团队教师利用先进的育苗技术受聘为企业技术厂长,为水产企业提供苗种培育服务;依托科技优势不断进行新品种研发,引领地方水产行业发展趋势,取得了丰硕成果。学院教师顾成柏等指导企业培育海湾扇贝苗500亿粒、虾夷扇贝苗100亿粒,实现产值4000万元;解相林、宋维彦结合学生甲壳类顶岗实习,指导企业培育河蟹5000斤,实现产值500余万元;刘振华帮助日照市海水育苗场、日照市水产资源增殖站成功注册星斑川鲽养殖出口备案并已顺利出口韩国,技术服务催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与同类院校合作,
发挥示范与辐射作用。在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三周年成果展示会上,水产养殖技术专业“学产周期同步、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案例做了经验交流,示范项目建设的典型成果和成功经验吸引了大批院校前来交流学习,先后接待山东科技职业学院、云南农业职业学院、厦门海洋职业学院、盘锦职业学院等10多所兄弟院校前来交流学习,对相关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等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辐射成效显著。
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日照成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两个增长极之一,将建设海水工厂化养殖基地、水产品精深加工基地、海域生态环保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海洋生物产业基地等十大产业基地,这对于水产养殖技术专业来说, “老”专业又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他们将深入推进专业改革,不断扩展专业内涵,积极主动对接“蓝色”产业,着力提高专业方向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产业发展的匹配程度,全力打造以水产养殖技术专业为龙头的重点专业群,精心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高技能人才,在新的起点上,再攀高峰!(宋天下 原载于《日照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