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6年成立旅游学院,到2008年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示范建设重点专业,再到2010年被确定为山东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2011年顺利通过国家示范专业建设省级验收,旅游管理专业在短短五年时间里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实现了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华丽转身,已经成为beat365网站平台彰显核心竞争力的拳头产品和服务区域经济的有力支点。回顾几年来,旅游管理专业坚持以培养优秀旅游人才、服务区域行业发展为目标,以团队建设为基础,以校企结合为突破口,不断摸索、创新、总结、实践,走出了一条内外兼修、高速发展之路。
一、突破发展瓶颈,构建完备的校企合作体系
旅游学院成立之初,就“如何开展校企合作?开展校企合作的困难在哪里?怎样更好地推进校企合作?”等问题进行了研讨,并且就研讨结论与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们进行了充分的交流沟通。针对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头热”的现象,分析其根源在于利益驱动不够,提出解决好企业提出的三个问题:一是企业资源凭什么要无偿给学校使用的问题,二是学生顶岗期满,回学校学习后,岗位由谁来顶替的问题,三是学生能否胜任岗位工作的问题。
针对第一个问题,通过与企业相互交流、加深了解,主动聘请企业的专家和骨干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使企业参与到学校的教学中来,同时,组织教师到企业去,了解了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企业是如何设置岗位的,如何用人的,对职业技能有怎样的要求。第二是服务企业、互利双赢。旅游学院主动了解企业在产品开发、品牌建设、人力资源建设等方面的需求,以自身的优势为企业解决困难。如为竹洞天风景区设计、规划的旅游营销方案每年能够为景区增加3-5万元的收入,使深入合作水到渠成。
企业提出第二个问题的确有自己的苦衷:学生顶岗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刚刚培训好一批熟手,就又会换一批新手来实习,而企业的工作又有时间和质量要求。针对这个问题,旅游学院探索实施了“岗位承包制”,实践证明这是解决顶岗期满不断流的有效途径。如以济南银座泉城大酒店为试点,承包了10个工作岗位,涵盖酒店前厅部、客房部、餐饮部、办公室,安排学生轮流到岗,保证这些工作岗位一年12个月始终有学生,保证在银座泉城酒店的实训实习学生不断线,也就解除了企业的第二个疑问。
第三个问题直指教育教学的本质要求,在校企合作中,旅游学院实施了教学紧盯企业的办法。教学紧盯企业是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理念下,各专业根据职业面向的就业岗位要求,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式。(1)坚持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包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教学过程和质量考核与评价等环节,从总体设计上保证培养的学生能胜任工作岗位。针对企业要求,大胆创新性的开设了《旅游个性化服务与管理》等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充分考虑了行业发展与学生就业岗位(群)的需求,专业核心课程直接对接着岗位能力。(2)坚持与企业共同进行课程建设、改革和开发校本教材。充分利用建成后的旅游训练中心,将专业核心课程都设为在实训室开设的一体化课程,学生边学边练,边练边熟,教学中既有理论又有实际,还有环境。(3)建设专兼职相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每学期也至少聘请3位企业兼职教师承担实践教学,另外每年还利用寒暑假组织青年骨干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技能培训。一线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工学结合时,实际上教师自己也在实行了“工教结合”,教师们在教中学、学中教,人人成为“双师型”教师,为培养胜任工作岗位的学生提供了师资保障。
通过积极探索,旅游学院构建起了完备的校企合作体系。合作企业从纵向上看,既有港中旅集团这样国内旅游行业的龙头企业,也有山东蓝海酒店集团这种省内的领先企业,又有凯莱旅行社这样的日照旅行社领军企业,更有大海旅行社等普通旅行社;从横向上看,有旅行社,有休闲企业,有旅游景区(点),有民俗村,有酒店。从合作方式上看,有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校企共建实习就业基地、实施订单式培养、合作生产经营管理、学院开展企业职工培训、企业课程嵌入、企业出资培训、企业设立奖学金等方式。
二、服务区域经济,扩大校企合作平台
教高[2006]16号文件明确:“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日照市旅游业在发展过程没有形成大的有影响力的领军企业,这为旅游管理专业在区域内开展有影响力的校企合作带来了一定的限制,旅游学院清醒认识到必须放眼全国做旅游教育。扩大开放的校企合作平台,不能有太强的功利性,应该让利于企业,取信于企业,学校、企业、政府三位一体,通过市场拉动、学校主动、政府推动、企业互动造成多方连动,合作多赢,这才是校企成功、顺利合作的基本保障。
(一)主动适应、靠前服务,有所为造就大作为
旅游学院在扩大校企合作平台中,放下高等教育的架子,主动出击,积极接近政府、融入社会、联姻企业,合作共赢、共谋发展。在校企合作中,主动发动教师上北京,去上海,奔济南,走杭州,积极联系企业,毛遂自荐,扩大了校企合作范围和平台。万豪国际集团位列全球十大酒店集团第二位,市值超过66亿美元,旅游学院为与开展校企合作,主动找上门去,先与其管理的北京国航万丽五星级酒店开始合作。三上北京,用诚意打动企业派人来考察,调整教学计划,主动提出学生去酒店实习和就业之前进行1个月的英语强化训练,把实习期由6个月延长到9个月,并提出为了减少企业的管理负担,派出1位教师一同实习并管理学生。主动适应、靠前服务的意识和态度受到了企业的欢迎,双方很快签署了合作协议,第一批实习生顺利派出。实习生的表现非常突出,有的获“优秀实习生”荣誉称号,加上双方在合作中不断磨合,旅游学院的主动服务完全赢得了企业的“芳心”,双方的合作如鱼得水,迈入融洽阶段。与万豪国际集团的成功合作,主动适应、靠前服务的态度,实习和就业学生的优秀表现,打开了旅游学院与国际品牌企业合作的大门。
(二)订单培养大获成功,校企合作摆脱“一厢情愿”
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要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订单培养是旅游学院开展校企合作、开放合作平台的重要武器。2007年,旅游学院领导在旅游产业发展论坛上结识了杭州两岸食品公司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并进行了深入交流。随后,学院前往杭州与公司作进一步协商,就人才培养达成一致意向,建立了两岸人才培养基地,当年就开始了第一届“两岸咖啡班”。企业与学院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在校本课程中加入了“两岸咖啡企业文化”、“咖啡厅领班与主管实务”等与企业相关的课程;同时,企业还定期派出一线骨干到校或者在企业给学生上专业课,并在学生实习实习时,安排教师帮助学生完成在工作中的学习。实习期间,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得到公司高度评价,不少学生“拿到毕业证之时,就是领到工作证之日”,其中有的同学一毕业就被提升为“两岸咖啡”加盟店的总经理。从此,企业合作态度有了显著转变,开始主动联系学院,邀请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捐赠了教学设备并共建实训基地,双方的合作日渐深入,目前组建了第二届“两岸咖啡班”。
旅游学院校企合作立足大舞台,开放大平台,合作企业分布在青岛、济南、北京、天津、上海、杭州等全国各地。同时,作为中国旅游协会教育分会会员、山东省旅游职教集团副理事长单位、山东旅游协会教育分会理事单位,旅游学院一直与这些机构保持着良好的沟通和联络,定期参加相关会议,并通过组织与其他成员保持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也进一步巩固和拓展了与合作伙伴的合作关系。
三、依托行业特点,打造特色校企合作模式
旅游学院坚持以“依托行业”为起点,以“引领行业”发展为目标,以校企合作互赢互利为原则,与行业、企业之间形成了长期稳定的交互参与和良性互动关系。
(一)订单式人才培养。订单式人才培养是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挑选学生组建的定向班,由学校根据企业的具体要求和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计划,对该班学生进行定向培养。从2006年开始,旅游学院先后组建了“银座泉城班”、“两岸咖啡班”、“蓝海班”等,合作的专业涉及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涉外旅游、文秘等专业,共培养学生150余人;企业为学生提供工作装,企业为优秀学生提供奖学金,经双向选择企业优先接收“订单班”学生就业。通过订单培养的形式,使旅游学院与有关企业建立了一种稳定的合作关系,实现了学院与企业的互利双赢,不仅有利于企业形象、企业产品等在学院的宣传,也使学院获得了企业提供的实训资源,为学生就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培养了符合社会、行业需求的人才。
(二)校企双向介入式。校企双向介入式,是由学院邀请企业专家,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并由双方出资或提供一定得设备设施进行配套的教学资源建设,同时学校的教师参与企业的横向课题研究或者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学院的旅游职业情境模拟实训室中的软件系统如五莲山三维导游情境、鲁南森林公园三维导游情境等就是我院与旅游景区合作开发的,在开发过程中邀请企业参与全过程;休闲体验中心的设计和建设是由学院与杭州两岸食品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两岸食品有限公司并且捐赠了一批设备,双方在体验中心中合作进一步开发了《咖啡厅领班与主管实务》实训课程;与多家旅行社的合作中,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教师深入企业一线,为企业提供咨询和服务,如《民俗旅游实务》、《导游实务》、《旅游市场营销》、《计调与外联》中许多案例,均是教师带来学生完成的企业横向课题。通过校企双向介入式合作,企业进一步了解了教育教学规律,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入。
(3)职教集团合作模式。2009年底,山东省旅游职业教育集团成立,旅游学院被选举为副理事长单位。旅游职教集团定位为“山东省旅游的教学基地、研究基地和培训基地”。其以省内相关职业院校、著名饭店、旅行社、景区加盟,其中包括5所高职院校、10所中职学校和50余个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我院自参加集团以来,致力于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大力加强与集团内部企业合作,在教学资源库建设、人才技术交流和项目合作研发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校企融合模式。“校企融合”是发挥学院和企业各自优势,共同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高技能人才的有效模式。校企双方互相支持、渗透、融合、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实现校企双方互利共赢。旅游学院和日照市旅游局共同牵头,双方共同制定准入退出标准,组织凯莱旅行社、平安旅行社等4家“日照十强旅行社”入驻学院,无偿提供场地,保证水、电、暖和网络服务,并为入驻旅行社提供教师和学生等人员支持和智力支持,旅行社开展业务时,优先使用旅游学院的师生,每个旅行社每学期承担48课时以上的理论和实习教学任务。在校企融合模式中,教师与旅游社管理、业务人员、学生与员工基本实现了身份趋同、岗位一致、责任共担、利益共享。依托校企融合模式,旅游学院创新性地提出了“校企融合,‘五导’结合”的“双合”人才培养方式,“五导”主要是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贯彻实施“教师引导、员工指导、学生互导、制度督导、实训拟导”的办法,通过教师全面引导学生、企业员工技能指导学生、高年级学生和低年级学生互相学习、制度(文化)督导学生、学生自主在实训室模拟训练等手段和措施,校企双方共同培养优秀的旅游人才。
四、实现优势互补,树立校企合作品牌
旅游业做为政府主导型产业,旅游类专业要走校企合作之路,是必须要获得行业主管部门支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企业、事业组织应当接纳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学生和教师实习”;教高[2006]16号文件也指出:“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引导建立企业接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但在现行的体制之下,政府不能以行政命令强迫企事业与院校合作,也没有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企事业与高职院校合作。面对这种情况,旅游学院不等不靠,用好用足自身优势,立足区域发展,瞄准行业动态,贴近企业需求,扎实推进校企合作,努力拓展校企合作中“校政行企”合力机制,打造优质的校企合作品牌。
日照市做为我国最大的民俗旅游目的地之一,有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9处,但管理长期处于自发状态,十分不利于民俗旅游的优化提升发展。旅游学院在调研中掌握了这个情况,向日照市旅游局、日照市旅游协会、王家皂民俗村等民俗村以及部分旅行社通报,倡议建立日照民俗旅游的管理标准和星级民俗户的评选标准。在规范和标准的统一下,现在的日照民俗旅游已经成为日照旅游的一道亮丽风景。旅游学院又创新性地开设出《民俗旅游实务》课程,邀请旅游局、民俗村、旅行社等企事业单位参与制定课程标准,多方的合作实现了共赢。
通过近年来的校企合作实践,旅游学院真正明确了现代社会高技能人才需求内涵,体验到企业文化魅力,理解了高职办学理念真谛,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今,旅游学院在山东省旅游业内已占据一席之地并在全国小有名气。学生在各类大赛中摘冠夺魁,涌现出了全国先进班集体,全国导游技能大赛一、二等奖,日照市旅游形象大使及日照市十佳导游。曾经年轻稚嫩的团队也已磨练得成熟精干,先后有教师在2009年12月参加中国民俗学会年会,成为参加该会的首位高职教师;在2010年4月,作为国内知名旅游专家出席新疆自治区级示范专业建设论证会;2010年5月,作为指定评委坐镇“好客山东”山东省饭店服务技能大赛决赛……
旅游学院在校企合作实践中思考双方必须立足可持续发展,构建合力机制。校企合作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零散项目或零星环节方面的合作是不可能取得实效的,必须要有学校、政府、行业和企业各方联动和系统设计与长效机制保证。努力构建立体式校企合作体系,在合作机制、合作内容、合作方式等方面找到利益上平衡点,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益互惠、发展共赢”。(文/李新 原载于《日照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