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类型之一,承担着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服务社会的任务使命。高职院校起步晚,科研实力相对薄弱,但是发展潜力大,应用性强,对一所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beat365网站平台自成立以来就非常重视科研工作,不断夯实“一体两翼”的发展布局,一步一个脚印,攻坚克难,特别是示范院校立项建设以来,学院科研工作勇于探索、成绩斐然,实现了大步跨越,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学院“人才强校,质量立校,文化兴校”发展战略,用智慧和汗水铸就了自己的鲜亮品牌,为学院各项事业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建院20多年来,学院在教科研团队建设等诸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拥有教职工800余人,其中,教授28人,副教授132人,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市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山东省教学名师及市级以上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7人,博士11人。作为山东省内高职院校唯一聘有山东省万人计划第一层次创新人才—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的院校,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国家示范专业5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7个;已经承担或完成科研课题400余项,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62项,其他论文奖、优秀科研奖200余项,获得国家专利50项,出版专著、编著、译著80余部,发表各类学术论文1300多篇。累累硕果较之过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科研成绩的背后凝聚了学院人无数的辛劳和付出,今天的飘香也见证了学院的跨越发展,昭示着更加美好的未来。2010年5月,示范院校建设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又恰逢蓝色经济国家规划战略的启动,站在“十二五”事业发展的新起点上,学院科研正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抢抓机遇,乘势扬帆,学院科技产业必将不断创新和探索,努力实现下一个新跨越。
“三步”走出特色路
科研是一项长期积累的工作,面对日新月异的制造业发展和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对科技产业的发展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总结近年来科技产业的发展,学院科技产业正是凭着“世上无难事,只怕肯登攀”的精神和追求卓越争创一流的气魄,不断克服发展中的困难,抓住机遇,培育了良好的研究氛围,明确了三步发展思路,走出了越来越鲜明的“本我”特色。
多立项 勤探索
量变才能实现质变,科研工作更是如此,只有进行大量的基础性研究,开展原始创新与前沿探索,才能争取到更多、水平更高的科研课题。学院就是按照这样的思路坚定地走了下去,通过广开信息渠道、利用学院的科研启动基金以及科研奖励等激励手段支持和鼓励广大教师,不断强化科研的导向效应,努力提高教师科研积极性。几年时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星火计划”、“山东省青年科研奖励基金”、“山东省攻关计划项目”等慢慢实现了与学院科研的亲密接触。
分层次 上水平
申请到项目,只是科研工作的起步,建院时间短,基础薄弱,科研团队不成熟等一系列问题摆在我们面前,为了让相应专业迅速达到较高标准,国家示范院校立项建设以来,参与示范院校建设的教师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充分利用仪器设备总值达1.46亿元的实训大楼,围绕与国家、省重点专业相配套的实验室建设、课程建设等工作设立教科研课题,加大投入,深入研究;多次组织科研骨干教师进行社会调查,与企业展开广泛合作;聘请科研主管部门及兄弟院校从事科研管理的资深人士和在科研一线工作的行业专家来学院讲学,介绍经验。
搭平台 优服务
高职科研服务功能的着眼点应定位于行业、产业生产第一线的技术问题解决,工艺改造和产品升级开发等,紧贴高职办学定位去服务于地方经济,面向地方行业、产业生产第一线,从生产一线的实际中找项目、找课题。为此学院确立了“以推动学科建设、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提高教师学术水平和学生创新能力”宗旨,提出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将成果成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走产学研结合之路,使之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有效实现了科研为教学服务,为人才培养服务,为深化产学研结合服务,实现了服务与自身发展的双赢。
学院科研没有满足于局部科研成果的转化,没有在固化的服务模式里打转,而是用心去创新,努力搭建科研转化平台,做最优化服务体系建设。结合国家示范院校建设提出的“社会服务和辐射能力”的要求,学院以食品研究所、海水养殖研究所、鱼病防治研究所、旅游文化研究所等11个科技研究所为依托,形成了立足人才、科技优势,突出“两个依托,三个支持”的科技服务的特色;大力开展技术服务活动,加强与企业的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应用性科研,为企业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努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工作,目前已实现项目转化10余项,主持企业横向课题,解决企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20余项。
科技产业发展过程中,既要多争取项目、资金,又要加强管理,按照科学规律工作。近年来根据科技产业的发展现状,学院不断修订完善了科技产业管理制度,科研管理进一步规范,先后出台了《beat365网站平台科研计划管理办法》、《beat365网站平台横向课题管理办法》等管理文件,实现了科研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有力地推动了学院科研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三步走”,实现了学院科研提出的“支持经济发展,支持环境保护,支持和谐社会建设”目的,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学院科研飞速发展提供了给力推动。
“问泉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院科研的发展一方面得益于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大环境,得益于日照市科技快速发展,得益于学院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推动,得益于学院跨越式发展和内涵建设不断提升的积极推动,另一方面更得益于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科技从业人员的不懈努力和创新,得益于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科技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
硕果累累正飘香
“大菱鲆纤毛虫病的发病机理及中药治疗技术的研究”在鲁南、苏北的20多家海水养殖企业进行推广应用,创造经济效益过千万;“半滑舌鳎人工种苗养成、促熟及生态调控育苗技术研究”获日照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在日照市海洋水产资源增养殖站等单位推广应用,创造经济效益200多万元,诸多项目的推广应用,大大提高了学院科技服务的辐射能力,并产生了极大的社会效益。“星斑川鲽健康苗种繁育与规模养殖技术开发”已被科技部列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支持项目,获国家海洋局颁发的“海洋创新成果奖”二等奖;“红豆杉内共生菌中与紫杉醇合成相关基因的研究”被列入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计划,并获得省财政的经费支持;
“产学研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而科研活动在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模式中起着不可忽视的融合、推进作用,是加速促进校企双方结合的动力。学院积极参与企业技术服务活动,通过科研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难题,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为学校创造社会效益。通过从生产实际得来科研课题进行研究,推广科研课题的成果,将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不仅为地方经济建设做贡献,还为学校发展筹集了资金。
综合应用项目的研发和产业化运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科研机构、院部或团队也积累了与企业合作的丰富经验,为学院的校企合作与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学院先后成立“天润科贸有限公司”,设立了11个院级以上的科研(中心)所,建起了为社会服务的支撑平台,为科技向生产力的转化提供了有力保障;与日照市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局合作建设日照市建筑施工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基地,已为3000多名建筑从业人员开展专业技能培训。还建立了“国家机电高级技工培训项目点”、“日照市职业技能鉴定基地”等技能鉴定和认证考试点,开展培训考核工作。
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科技研发等方面实现了深度融合,超过千万元的校企合作项目在全国教育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学院拥有中国最大的韩国现代汽车人才培养基地,在承担教育部立项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和韩国现代汽车教学案例的资源化建设中,提高了专业教师的科研研发和实践运用能力;学院与日照市产品质量技术监督局合作共建了日照质检中心,承担了山东省、日照市食品安全抽检任务、农产品检测任务以及食品生产企业产品委托检验等工作,为保障日照市的食品安全做出了贡献,并已经成为日照市现代食品质量与安全工程重点实验室;同时利用质检中心进行企业人才培训、技术咨询,学生实训,打造了一支一流的教学团队;与台湾阿里山茶叶公司合作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成立了日照盛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引进台湾设备与技术,利用日照当地绿茶开发独具特色的乌龙茶,红茶以及球形绿茶等,引领了日照茶叶的发展;与引进的日照海大自动化联合开发项目进行技术开发,在节能设备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为其提供了强大的科研人才、技术支持,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年产值已超过2000万元,产品畅销国内10多个省市。
随着科技产业的发展,学院涌现了一批行业专家,培育出了国家级教学团队。顾成柏教授的科研团队指导企业培育海湾扇贝苗500亿粒、虾夷扇贝苗100亿粒,实现产值4000万元;解相林、宋维彦教授结合学生甲壳类顶岗实习,指导企业培育河蟹5000斤,实现产值500余万元;刘振华教授帮助日照市海水育苗场、日照市水产资源增殖站成功注册星斑川鲽养殖出口备案并已顺利出口韩国,技术服务实现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学院科研产业工作 “大踏步”进展带来了科研与校企合作水平大幅度提升,教科研队伍稳步发展,具备了承担大课题、为当地经济建设在多领域提供技术支持的能力;水产养殖、食品、建筑等专业的规模化研发与生产,机电一体化、汽车维修等专业的服务与培训,给地方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滨海休闲旅游、汽车美容与维修结合日照市产业发展,开发了一批适应市场项目并推广应用,有利推动了当地产业转方向、调结构的进程,同时也获得了一定的横向科研资金,为学院科研水平和能力的持续提高提供物质基础,学院2010年被省教育厅评为山东省职业教育科研工作先进单位。
好风借力再起航
好风凭借力,为促进科技产业工作持续快速发展,学院将重新修订科技产业奖励办法,打破泛泛的奖励形式;重点投入,支持和奖励有实用价值、可以转化为生产力的科研成果,鼓励广大教师从“做文章”转移到技术开发上来,着力提高学院科技服务的辐射能力;将与各研究机构一起组成跨专业、跨学科的团队争取纵横向科研项目,选择市场前景好的专利技术,与相关研究所或科研团队进行跨专业、跨学科联合攻关开发,学院投资实施成果孵化与转化。
“路虽远行则至,事虽难做则成”。立足新起点,抢抓新机遇;面对新机遇,从容应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让日照发展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作为鲁南临港工业区内唯一的国家示范院校,学院科研产业也已经把目光投向如何紧贴地方区域经济、蓝色经济发展的脉搏,做好人才培养、科技服务和社会服务,如何借力蓝色经济区域规划,在“十二五”时期实现科技产业各项工作的更大跨越和发展!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学院科技产业经过坚持不懈努力,有了长足的发展,获得了社会各界以及同行的高度认可,一些行业专家的知名度不断提升,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的能力也越来越强,相信学院科技产业未来会有更大的跨越式发展。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在科学理念的正确引领下,在广大教师的不断创新和努力下,学院科技产业将结合学院的内涵发展和日照市区域经济发展,在不断建设一流高等职业院校的过程中,起好步,开好头,争取在团队建设,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等方面,多出成果,出专家,为建设海洋特色新日照做出应有的贡献。(文 孙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