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365网站平台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党委高度重视、认识到位,组织机构健全、措施得力,教学管理规范、效果优良,注重队伍建设、保障有力,注重特色创新、成果显著。”这是2011年山东省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督查组在beat365网站平台督查工作反馈会上讲的一席话。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绩的取得是学院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学院将公共课教学改革作为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以“理论与实践并重,技术与人文融通”的办学理念为指导,以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全面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就业创业教育和体育教学改革,显著提升了公共基础课建设水平,也推动了学院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坚定政治方向,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精、要管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正确的政治导向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首要原则。学院严格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和事业发展规划,优化师资结构,坚持“要精、要管用”的原则,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坚定政治方向,优化师资结构。学院严格按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任职资格准入制度和有关文件规定引进培养专业教师,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39人,其中专职教师34人,兼任教师5人,都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均毕业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或相关专业,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懂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在事关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的问题上坚持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坚持“要精、要管用”的原则,深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上突出“精”字,根据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思想政治素质整合序化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专题化。在教学方法上突出“管用”,构建起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是利用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课堂辩论、主题演讲、观看录象等方式展开课堂实践教学。二是引导学生参与校园公益活动、社团组织、校园文化建设,将本课程中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在更为广泛的空间和层面上展开,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通过切身体验来感悟理论,达到主观认同。三是组织学生走进社会,深入企业、农村、基层,参与到生产、服务实践活动中,直接体验并感悟理论,启迪思考,深化认识,实现拓展训练。
践行“文化兴校”发展战略,开展人文素质教育
学院党委书记王森勋多年来一贯大力倡导人文素质教育理念。早在2006年,《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相继发表《理论与实践并重 技术与人文融通——beat365网站平台办学纪实》、《高职教育不能“文化贫血” ——访beat365网站平台王森勋教授》的理论文章,王森勋提出高职教育应确立“理论与实践并重,技术与人文融通”的办学理念。这一理念的提出体现出鲜明的“高职”特色,与本科教育、中职教育办学理念迥然而异,能够形成独立的文化品格;完全符合“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高职教育办学方针:提高就业能力,需要过硬的“技术”;增强服务意识,需要良好的“人文素质”;而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人文素质的形成都离不开理论教学和实践锻炼。这一理念强调“人文”,体现出大学精神的人文关怀;凸显“技术”,体现出职教理念的“社会化”特征;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体现出经世济用思想的要求。“理论与实践并重,技术与人文融通”办学理念的提出与实践体现出大学精神的引领、职教理念的坚守和经世济用思想的运用,并将三者融为一体,在高职教育界引起强烈反响。随后,beat365网站平台深入系统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工程,使这一办学理念深入人心,成为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在人文素质教育的深入实践中,王森勋从高职教育特点及发展规律出发,结合自身多年的教育教学体验,提出“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高技能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并在2009年前瞻性地提出“文化兴校”发展战略,进一步丰富扩展了“理论与实践并重,技术与人文融通”这一办学理念的内涵。整个理论体系明晰了高职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路径、方法,进而发展成为集大学精神、职教理念、经世济用为一体的独特的教育文化,并逐步积淀成为beat365网站平台最重要、最鲜明、最有活力的文化“因子”。学院以这一理念为引领,通过团队教学、人文素质教育活动及素质拓展保证了人文素质教育实施效果。
集思广益,探索形成团队教学法。选拔28名人文素质教育教师组成人文素质教学团队,每四个人组成一个团队,为学生开出一门选修课,通过集体备课,轮流为一个班次的选课学生开设,学生根据专业特点和自身素质需求,自主选修。既减轻教师的备课负担,又推动教师对本专题深入研究。
优化重组,以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活动提升学生的素质。根据不同专业和年级学生的素质需求,与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模块契合,通过筛选、更新和优化重组,将原来分散的活动整合为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艺术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实践教学等6个系列50项主题活动,分别安排在学校、合作企业或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中完成,将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培养贯穿学习全过程,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有效融合,理顺了技能培养与素质提升的关系。其中卓越论坛、职业人文大讲堂、对话就业、大学生校园文化艺术节、社团科技文化节等影响较大。
建设素质拓展训练基地,开展素质拓展训练。与日照燎原策划研究所合作,在驻龙山建设了项目齐全的校外素质拓展训练基地;在校内完成素质拓展训练基地一期建设。针对社会行业企业用人素质需求和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开发通用拓展项目,根据各专业特点开发专业拓展项目;与体育选课形式相结合,每学期为学生至少开展一次拓展训练。通过拓展训练,增强学生的职业素质。
遵循职场规律,就业创业教育全程化
学院大力开展就业创业教育,科学合理开设课程,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对话就业”引导学生顺利就业。
规范课程建设,发挥“主渠道”作用。学院把就业指导课列入必修课,从入学开始便进行职业素质提升、职业生涯规划、求职技巧、就业政策以及创业教育等板块的教学;自主编写了就业指导读本《准备去工作》、《大学生职业发展与指导》、《淘宝创业课程》、《创业与创业管理》等教程。由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牵头成立就业指导课教研室,不仅承担就业和创业课堂教育,还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技能大赛及创业实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多措并举,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定相关主题的职业场景,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实境操作。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置身于虚拟的工作环境中,感受相关职业场景下对个人素质的要求,自觉加强对自身职业能力的综合养成。同时,组织多种课外实践活动,包括生涯人物访谈、专业调研、职业调研以及对话就业活动等,一方面突出了职业指导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人际沟通、信息整理、团队合作、创新与策划等职业能力。
聆听职场声音,感悟成功之道,开设“对话就业”访谈栏目。通过对话形式面对面地交流与探讨同学们在就业、职业规划等方面遇到的难题,为同学们答疑解惑,指导同学们转变观念、在校期间做好职业规划,提升个人综合素质,为将来就业、创业与职业发展做好准备。目前,该栏目已成功举办了16 期,有8000多人参与活动及组织过程。《齐鲁晚报》、齐鲁网、《日照日报》以及山东省教育厅网站等宣传媒体都进行了报道,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许多企业主动与栏目组联系,希望做客《对话就业》,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板块式+俱乐部”的体育教学模式
学院开展了灵活多变的体育教学方式,探索形成了自然班、体育选项课和体育俱乐部相结合的“板块式+俱乐部”的体育教学模式。
“板块式+俱乐部”教学 模式实现体育课程教学与学生职业发展相结合。即第一学期根据学生专业按照自然班对学生进行最基本的体育技能训练和学习,着重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与人交流、自我学习等方面的能力;第二学期利用体育选项课,根据学生兴趣,培养在某一体育项目方面的运动能力和知识,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与人合作等方面的能力;第三、四学期结合体育俱乐部和体育课外活动指导,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体育知识和体育管理能力,突出培养学生创新革新、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职业能力。
此外,学院还针对学生素质需求,开设了乐理课程、舞蹈课程、音乐欣赏选修课程等公共课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学生选学积极性大大提高。通过多年的改革与探索,公共基础课教学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产生了一系列科研成果。近年来,共发表学术性论文200余篇,科研课题27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项,省级3项,编写教材19部,建设精品课程6门,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省级教学成果申报二等奖一项,荣获各级各类荣誉称号40余项。思政课项目化教学改革获得山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思政课课件被列入2009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数学建模教材填补高职同类教材空白,大学体育教材成为教育部规划教材,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屡获佳绩。课堂搞活了,教学效果提高了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增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学院不断增强公共基础课的服务功能,积极对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建设,以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为重点,全面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文化兴校”发展战略,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有社会责任感的高技能人才。(宋天下 司淑玉 原载于《日照日报》)